前陣子有名博士生放棄月薪五萬的助教工作,選擇回故鄉賣雞排。
郭台銘卻說這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為,應該課徵教育浪費稅。
的確,花了那麼多的金錢與心力最後跑去做高職畢業就能從事的工作。
如果只從金錢上、數據中去看,這似乎真的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為。
但是,我們的人生難道只能用金錢以及數據來衡量嗎?
這其實是一件很弔詭的事,人生的路往往在一念之間,誰能準確地判定自己的未來?
郭台銘當年從中國海專畢業,他能想像數十年自己能夠成為在商場上呼風喚雨的人嗎?
我當年也沒想過我會讀資訊科,我更沒想過我讀完資訊又轉讀中文。
我爸從事國貿生意,他小時候也從來沒想過會走上這一行,而一做就是十幾年。
我知道社會很現實,處處以金錢來做為衡量事物的標準。
畢竟我家以前也常因為金錢而起了爭執,我能夠理解金錢的重要性。
但我真的很討厭每件事情都與金錢而有了掛勾,甚至金錢被拿來作為評斷的唯一準則。
因為文科出路不廣,賺的錢不多,所以通常師長不會推薦你去讀。
因為賣雞排不符博士生的教育成本,所以郭大老闆也不推薦,甚至會罵你並且還想罰你的錢。
今天一個人可以讀到博士,其知識水準以及見解都有其相當的水準與高度。
他最後選擇賣雞排,必然有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掙扎。
郭大老闆單單以學歷就來評斷一個人從事的工作適合與否,這樣的判斷當真的合宜嗎?
讀書應該是一個培養自我價值的過程,在這過程中,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擁有自我。
而讀書中所獲得的不一定只是知識,而是一種可以化用於身心的內在涵養。
所以難道博士生賣雞排就是一種資源浪費嗎?
他讀到博士生的這段歷程所累積的知識難不成真的毫無用武之地嗎?
我相信答案是肯定不會的,沒有或許。
也許真的沒有辦法賺大錢,但是讀到博士就一定要賺大錢嗎?
難道一定賺大錢才是成功嗎?
你也可以說我還沒出社會,想法天真幼稚,那麼去問問出社會的人看看。
對於郭台銘的這番言論,他們又有什麼看法?
一個人的成長勢必有其機緣與經歷。
而在這段過程中所接觸的人事物,都有可能成為自己成長的養分。
世事無絕對,有錢人說的話不一定對,未來的路也從來沒有一定的方向。
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