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越來越覺得生活中有許多事情,都是要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下,才會有最好的感受。錯過了最佳的時間與地點,哪怕是一樣的東西,其中的滋味也會大不相同。
好比買書,每次去書局買書的時候,隨著買書種類的不同,心中都會懷抱著不同的情緒。例如購買教科用書時,心中豪情萬丈,彷彿回家讀了之後馬上如醍醐灌頂般、立刻滿腹經綸;購買散文的時候,則會被細膩的文字牽引心中更深的情感;購買雜文的時候,則是被一篇又一篇短小卻饒富意趣的文章給吸引。
這些情緒上的不同,都是我在站在書局挑書時的感受,也以說是促使我買書的「衝動」。雖然有時候一連翻了幾本都不得要領,不過有些書籍翻了幾頁卻彷彿觸電般,相見恨晚。沒想到買回家之後卻又是一番不同的感覺。
這些在書局相見恨晚的書,回到家卻又覺得似乎沒那麼好看,書的內容明明一樣,那為什麼在書局看的時候感覺比較好呢?
同樣的道理在人際之間也說得通。例如我們可能在某個時期與朋友決裂,等到脫離那個時期之後縱然和好卻又彷彿無關緊要。因為已經脫離了朝夕相處的環境,交情的好壞已經無足輕重。雖然同樣會因為和好而感到欣慰,但那種感覺畢竟與與前不同。錯過最佳的時機,遇上再好的事情,那份喜悅似乎都會先打了點折扣。
這樣說並不是想要否定什麼,因為書還是一樣好看,那些情感也是一樣動人。只不過很多所謂的好壞來自於比較,從「非常好」變成「好」,雖然感覺上似乎評價低了點,不過一樣都是好,而且可能反而更接近現實。
拿掉突發性的「衝動」與善變的「感性」,也許不再那麼令人激動,但卻自有一番平易動人的滋味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