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常常在想自己思辨的能力是不是越來越弱了?會有這樣的感嘆來自於最近課堂上的表現不佳。尤其是這學期新修了老子這門課,老師很愛每一堂課給大家隨機分組討論問題,或是隨機抽點學生口頭作答,而題目大多是:「有跟無的關係?」、「試申: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」。而我常常看著講義卻又不解其意,老師的講解也無助於我對題意的理解。
想起之前上生命教育時,老師播放影片或是給我們閱讀哲學類的文章,然後再進行分組討論。那時候我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見並進行討論。而或是上莊子的時候,有時候也會對老師所說的內容心有所感,進而產生自己的想法,並在腦中與老師相互映證。但不知道為什麼上老子的時候就很少會有這樣的感覺湧現?有時候老師講解完之後心裡會產生一個說法,但是過沒多久後就會又被另一個想法推翻。
例如有與無的相對關係,我在課堂上舉了一個例子:今天一間教室之所以能夠讓人遮風避雨以及上課,是因為教室的中空(無)所以才有上課之「用」,但如果沒有了這棟建築或是工人施工(有)這個空間(無)就不會有「用」,所以我認為有無之間是相生又相對的。但這種說法似乎在文字上不夠精確,更何況我在講台上舉例的時候遠沒有用文字描寫來的精準,所以就表達得更不理想了。
老師有一點說法我很認同,他每次都要我們針對文章意義來從生活中舉例,因為他認為只有能夠從生活中舉例,才代表真正懂了。但我也可以感覺出老師對大家的狀況似乎不是很滿意,他也不止一次強調自己專業的深度及強度,但老實說我真的感受不出教學上他的「強」。因為我常常講義的文字都不太能夠理解了,老師的講解又往往很精簡,可能老師希望我們能夠從討論與思辯的過程中成長,但如果本身對原典的意義不甚了解時,又如何能夠提出切合原意的例子呢?
這種感覺挺讓我喪氣,尤其連兩週的課堂抽問我都答得不是很理想,常常在看完一段文字之後,總覺得心裡有些模糊的概念,但真要我說的話卻又常常顛三倒四、語意不清。旁人聽不太懂,我自己講了也難受。而我雖然早已深知自己不是雄辯滔滔的料子,但在各種議題上的延伸與思辨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基本能力,但這些自信卻在這幾周接連受挫。
除了老子之外,這學期新上的另一門課每周都會出題目給學生作答,題目大多很短,內容也多是形而上的思想問題。但每次作答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的寫法很官腔、很匠氣。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不是我真正的想法?就好像以前在別篇文章提過,文章寫久了,看到題目時心裡都會浮現一連串的「標準答案」。這不代表答案一定是對的,但這些答案的文字都很漂亮,也都很容易得到分數。但久而久之卻又開始覺得:這些寫出來的文字是我真正的想法嗎?還是在經過長期為了分數而寫作所培養出來的制式答案?
老實說有時候作答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太多,這些質疑也不過是近來上課時的些許感想,也許再過一陣子我的想法又會完全不同也說不定,所以特別想記錄這段文字。因為我總覺得「質疑」有時是一件好事,尤其是質疑長期奉行不悖的信念,或是質疑多年來某件持續性作為的本身意義,雖然否定曾經的理所當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但有時候痛苦才能使人成長,就好像我覺得自己最好的文章往往是在最失意落寞的時候寫成的。
希望我可以繼續質疑下去,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想法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