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智圖」──這是一個耳聞許久卻總道不出其所以然的名詞,在以前我只知道他被許多人視為一種優秀的筆記方式,但在當時的我眼中不過就是眾多筆記方式的其中一種罷了。有什麼特別的?直到大學藉由一連串的課程實際操作,我才漸漸體會到心智圖確有其獨到之處。
真正第一次接觸心智圖的時候是在大一,老師要求我們利用心智圖來整理電影的內容與心得。我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我是有多麼的不情願,因為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有用的方式。與其寫成樹狀的組織圖,我更寧願寫成一氣呵成的幾百字心得。除了原先就興致缺缺之外,因為第一次繪製的生疏與不熟練,更讓我對心智圖感到乏味,在草草交過幾分作業後,我就暫時抱持近而遠之的心態遠離了心智圖。
沒想到事隔一年多的今日,因緣際會修了同一位老師的另外一門課。相較於以前只是課堂偶然的一次練習,這學期老師會教導我們使用專門的軟體來繪製心智圖。而也因為這次繪製工具與教學方式的不同,讓我徹地改善原先對心智圖的不良印象。
老師給我們的主題是廚師,第一堂課先讓我們自由寫下對於廚師的聯想,不論是廚師、美食、廚具.....等等各式各樣關於廚師的各種想像都可以。然後再操作軟體把這寫想像鍵入電腦中。接著又要我們就著這些想像在進行延伸,例如從廚師聯想到詹姆士,再由詹姆士聯想到愛玩客。藉由一個想像延伸出更多的想像,到後來新延伸的事物甚至比原先的聯想還要來得多。
藉由這樣連綿不斷的聯想方式,讓同學間的心智圖架構逐漸增大,內容也越來越細。不過畢竟受限於經驗的缺乏,所以在細節處難免會有所缺失,但至少讓我產生不少的興趣。不像以前光是想到心智圖就感到頭痛。同樣都是繪製心智圖,為什麼兩次的結果會如此大相逕庭?
除了因為工具由執筆改成操作電腦來繪製,大幅提升整體作品的美觀與整齊之外,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就在老師教學方式的改變。之前繪製心智圖都是針對一個主題畫完就直接繳交,但這次的課程卻是要我們針對固定的主題來做多次的聯想,並針對這些聯想不斷拉出更多新的東西。
我覺得這是一次很棒的經驗,除了讓我重新發現心智圖的美好之外,也更讓我感受到想像力的重要性。明明同樣的一個主題,有些人的想像內容貧乏呆板,有些人卻如天馬行空般無所不至。而除此之外,我覺得有時候寫文章本身也是一種類似心智圖的概念。就好像有時候我自己可能一個多月連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,但有時候卻可以三天寫一篇,並且持續好一陣子。我總以為是因為缺乏靈感所以寫不出來。但我後來發現反過來說也行通,變成是因為沒寫所以才沒有靈感。因為每當我寫完一篇文章的時候,可能在寫的過程中會激盪出新的火花,在藉由這些火花燃燒成下一篇文章。以此類推,直到想法的火花燃燒殆盡後才告中止。
簡而言之,我很沉浸在這次繪製心智圖的過程中,也希望在經過多次的練習後,我的心智圖可以更趨於完善。也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看這種方式,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