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總愛說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但是難道旁觀者就真的看得比較透徹嗎?因為最近的某些遭遇,讓我對這句話又有了想法。雖然那些遭遇並非頭一遭,但很多道理似乎就是如此,經過不斷反覆的親身經驗,才慢慢從中咀嚼出些許況味。
一直以來我都很愛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這句話,因為我相信有很多事情除非親身經歷,是很難感受的。即便試圖將心比心,卻也很難真正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。不論是心中的迷惘或領悟,或是狂喜與憤怒,這些情感都是屬於自己最真實的感受,任旁人再怎麼將心比心,卻也不會比本人更來得深刻。
這些激昂的情緒都是影響一個人決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,因為無法理解這種情緒,所以自然難以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。所以前陣子聽朋友在抱怨某些事情,我雖然認同,但卻覺得何必如此憤怒?但等到相同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,才發現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豁達。
這其實是一件很矛盾卻又很正常的事情,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經驗。當事不關己,我們總是覺得無所謂、不在乎,甚至嗤之以鼻;等到易地而處,才發現原來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。不過我後來想了想,發覺正因為這些「情緒」的存在,才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,所以當我認為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時,就陷入了「當局者迷」。我會對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感到質疑,正因為我正深陷局中,卻自以為清醒。
這是我給自己的答覆,不過我想了想,又有了不同的答案。因為以前我一直是很篤信很多事情無法混為一談,但我現在卻又慢慢的覺得有更多的狀況是難以割捨的。當硬要分開來談時就注定會脫離現實,例如這些情緒無法割捨,都是每個人在面對困境時最真實的反應,那為什麼別人反而可以看得更清楚?就好像如果要討論一個人的困境,我們因為沒有身歷其境,所以可以很冷硬的排除那些困難與情緒,講出某個核心來。但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裡,正因為旁人無法感受到那些痛苦,所以點出來的東西注定不切實際。
身陷局中的不是別人,感受到那些痛苦的是自己,既然一切的過程、結果、後果都是自己要面對的,那為什麼局外人能夠看得比我們自己還清楚?